下面這個經典的簡潔表格,就是有名的四象限時間管理法所使用的管理表格。
重要不緊急 | 重要且緊急 |
---|---|
不重要不急 | 緊急不重要 |
四象限管理法 (The Eisenhower Method)
英文借名於美國的艾森豪總統 (Dwight D. Eisenhower),將事情依
- 重要(Important)
- 緊急 (Urgent)
兩個維度劃分。
但這篇文章的重點不是介紹這個方法,而是分享一些小魚自己實際使用後的心得。關於四象限管理法的詳細介紹,可以參考維基百科[1]以及MBA智庫[2],或是直接 google 「四象限管理法」,你就會找到許多資料。
小魚的心得
小魚自己使用的心得,主要有以下幾點:
- 重點在區分重要性,而不是時間分配
- 重要不緊急 先於 緊急不重要
- 吾日三省吾身!?
話不多說,接著就來一一說明吧!
1. 重點在區分重要性,而不是分配時間
相較於其他時間管理方法,例如蕃茄鐘[3],將重點放在如何做時間分配;四象限管理法更像是【80 / 20】法則[4],重點在區分待辦事項的重要性(和緊急程度)。四象限管理法並不是強制我們事情一定要「重要先於不重要、緊急先於不緊急」不,沒有,並不是這樣的。
四象限管理法並沒有限制我們哪些事情一定要先做
事情的先後次序、哪個時段該安排什麼事情,還是得依照個人習慣與實際狀況而定,並不是依照表格把事情的重要性區分完之後,就一定得從【重要且緊急】的事情開始,然後最後再處理【不重要不急】的事。四象限管理法只是把事情依重要程度與緊急程度作區別,並沒有接著要求我們的時間分配。
如果這樣,那麼,我們為什麼要使用四象限法則,來區分事情的重要性與緊急程度?
當事情太多,同一時段有多項事情需要競合時,四象限法則就派上用場了
手上的待辦清單有許多事需要做,但我只有一個、我不會分身,我的時間跟大家一樣只有 24 小時,要怎麼把時間花在刀口上、用在最有價值的事情上?小魚認為這才是四象限法則的精髓:當你在同一個時段,有太多事情要做時,四象限法則可以幫助你取捨優先順序。
所以當我們在安排一天的行程時,早上起床後,我們應該安排「刷牙、洗臉、吃早餐」而不是「完成今天要出的企劃案」,儘管前者屬於「重要不緊急」(一天不刷牙洗臉真的不會怎麼樣⋯⋯真的!),而後者屬於「重要且緊急」,今天沒把該做的工作做完,可能就會有待業危機。
這例子或許有點無腦,不過當我們依四象限法則分配完事情重要性與緊急程度之後,並非便要死板地按照順序逐一完成事項。
在不同的時段,會有不同適合該時段完成的事情,先把適合的事情挑出來。之後當事情太多不知道該怎麼取捨的時候,再來看看四象限法則。
2. 重要不緊急 先於 緊急不重要
使用四象限法則最常遇到的困擾,也是每位初學者、使用者最常感到困惑的,便是【重要不緊急】與【緊急不重要】孰輕孰重?
先說小魚自己的結論,也就是這一段的標題:
重要不緊急 先於 緊急不重要
因為這問題是四象限法則裡最大的困難,所以同樣的一句話不厭其煩再講一次。不是每個人都同意這個答案,但這是我自己的答案。
首先,小魚以為一件事情「重要」,便是完成這件事情,能帶來很大的效益、價值;一件事情「緊急」,便是這件事情需要被完成的時間非常迫切。因此,被歸類於【重要不緊急】的事情,是完成後能帶來很大的效益,但不急於完成的事情;相對的,【緊急不重要】的事情,就是事情快要到期、需要馬上被完成,但其實不會帶來很大的效益。
定義好這兩類事情後,就能接著討論孰輕孰重。小魚以為:
事情的重要性通常不會輕易改變,但隨著時光飛逝,事情的緊急程度必然逐漸提升。
完成一件【緊急不重要】的事情,會感覺手上的事情減少一件,壓力會變小、心情會比較好、會比較放鬆,或許工作效率會因此變好,但可惜的是完成這件事其實帶來的效益非常有限。而當我們總是等到【重要不緊急】的事情,隨著時間經過,自然而然變成【重要且緊急】了才開始處理,那壓力勢必不小。在這種狀況下,其實我們便進入了「經常被死線壓著跑」的工作模式裡。當自己份內的事情在能力可以容許的範圍時,會因為總是能把所有事情處理完,而很有成就感;但一旦事情多了,那便容易經常處於壓力、焦慮的情況,總是追趕著緊急的待辦事項。尤其隨著職位愈來愈高,管理的事項愈來愈多,事情必然有增無減,將會非常容易陷入這種困境。
另一方面,若我們優先處理【重要不緊急】的事情,我們必須放棄一些【緊急不重要】的事,然而相對的,我們能確保所有有價值的事情,都能有比較充裕的時間好好處理。
選擇放棄一件事情是困難的,尤其我們的文化期許著我們能盡善盡美。但只有我們學會捨棄一些事情,或許才能得到更多。
放著讓一些事情爛尾,這背離我們的教育經驗,但卻是人生必然要面對的一個課題。「人們終將會爬到一個他無法勝任的位置,才會停止。」背負太多的東西無法爬得高、走得遠,但若是懂得放下一些事情,我們才能到達更高的境界。當自己管理的事情愈來愈多,到了自己無法負荷的時候,能夠放下一些其實不那麼重要的事情,把心力著眼於真正重要的地方,才能讓自己在高處更處之泰然。
作為從社會底層開始往上爬的平民們,我們通常會習慣「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完」,因此能夠「做完」常常成為我們比較關注的重點。但當我們隨著經歷成長,往高處爬時,「做好、做滿」才是更重要的事 XD。然而人的習慣是難改的,及早開始學習這種態度,小魚以為可以幫助我們走得更高、更久、更遠。
因此,還是不厭其煩地再說一次:
重要不緊急 先於 緊急不重要
3. 吾日三省吾身!?
承襲上一點,因為選擇【重要不緊急】先於【緊急不重要】,因此當我們使用四象限法則分類完事情之後,其實也默默做了一個選擇
當事情多的時候,我們優先處理重要的事情
每次使用四象限法則,就是一次自我檢視。到底什麼事情對自己而言是真正重要的、是我們在乎的、是我們比較關心的?又哪些事情雖然我們也列入了待辦清單,但其實不是那麼重要,為什麼出現在清單上?
我們想做的事情很多,人人都希望有充裕的時間,完成所有自己想做的事情。但人生最大的困境就是時間是有限的,而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的,因此抉擇就變成了一道智慧課題。
透過四象限法則,我們也會經常性地逼自己思考、反思,檢視我們真正在乎的價值,也讓我們掌握承擔的事情與責任。如果是劃入不重要的事情,是不是下次我們可以選擇拒絕、或交由其他人來處理?事情太多的時候,是不是有些事情可以請他人幫忙、或交給其他人來完成?有沒有自己其實很在乎,但經常被劃入不重要的事情?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?
每次使用四象限法則,就是一次自我認識與成長,了解自己做事的習慣,並驗證自己真正在意的價值。
把事情分類是困難的,一開始也常常容易分錯重要程度與緊急程度。但當我們愈來愈熟習這套機制的時候,我們也會愈來愈了解事情的輕重緩急,然後更能把我們有限的時間與精力,使用在對我們來說最有價值的事情上。
結語
四象限法則並不是唯一的時間管理方法,但是一套簡單同時富有人生哲學的一個入門管理方法。這個方法不難上手,但其中蘊含著很多智慧與省思,完全不是表面上的四個象限分類這麼單純而已。
如果你還沒有任何自己喜歡的時間管理方法,或者你有時間管理困擾,推薦嘗試一下四象限管理法吧!
- 輕鬆上手、入門簡單
- 思想深刻、妙趣無窮
或者也分享一下你的時間管理方法 >U< ?
延伸閱讀
想要更了解四象限管理法,或者其他文章內提到的方法,可以參考: